台风“利奇马”到来前夕,一场暖心的救人行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展开。东院86病房护士王颖,进上海历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记录被打破:第44位捐献行了严格体检并为最后的捐献做准备。今天上午9点,华山医院血液科病房里,王颖正配合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不久后,她的生命种子将在22岁白血病女孩身体“生根发芽”,花季少女将重燃第二次生命。

据悉,王颖是华山医院第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上海市第464位,全国第8728位。值得纪念的是,她也是上海今年第4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突破了上海历年造血干细胞捐献最高43例的纪录。

“概率如此小,这是千年修来的缘分!”

今年3月,王颖正在病房里忙碌着,陌生来电唤醒了她三年前的初心记忆。2016年8月底,王颖被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陈轶坚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所感动,携同事一起参加了在华山医院举行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活动,通过口腔黏膜采集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这通来自红会的电话带来一个惊喜的消息:她的造血干细胞初次匹配成功。王颖听到后有些惊讶,“不会是诈骗电话吧?造血干细胞匹配概率很小,病房很多同事十几年前就加入资料库,都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红会人员再次向她确认,上海16万人入库,目前成功匹配的只有400多例,像王颖这样接近40岁的年龄段匹配的概率更小,可能是“千年修来的缘分”,王颖的初次匹配成功了。电话那头询问她是否愿意参与高分辨率配型时,王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初中女儿轻吻母亲面颊,“妈妈你真伟大”

6月底,王颖得到高分辨配型成功的通知,她满心欢喜,像是中彩票一般开心地跟同事们分享“好消息”,领导们非常支持她并批了假。王颖在华山医院工作21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同时担任病区教学秘书已有10年。为了不影响工作,尽可能减少同事负担,她住进病房前多次加班提前完成工作,并为新进来的护士制定培训指导计划,确保自己不在的时间里,工作能稳定有序地进行。

家属的动员工作比想象中顺利得多。王颖故意忽略了可能的苦痛,轻描淡写地向长辈们讲述了捐献的过程,母亲很支持她救死扶伤的举上海历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记录被打破:第44位捐献动,只是有些担心和心疼。父亲调侃着,“你答应了人家的事情,就不能反悔,不能给了人希望又让人失望。”今天采集干细胞时,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全程陪在她身侧,“挺为她自豪的,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追求,小小举动就可以救人。”采集室里,读初中的女儿亲吻了母亲的面颊,轻声地对她说:“妈妈你真伟大。”

成功捐献后,她表达了自己的入党意愿

8月9日,在血液科李佩副教授的安排下,王颖进行了严格的体检并为最后的捐献做准备,注射了“动员剂”后的不适,让她体会到“救人是不太容易的。”第一天注射后“动员剂”后,王颖感到浑身酸痛、虚汗、骨头像是被电风扇吹过的一样冰冷,连续两天不能入睡,第三天晚上王颖不得不服了安眠药才睡下,“相比于救人一命,这点痛苦我还是能忍受的,或许这就是我的使命。”

王颖的病床前放着一张纸和一支笔,这是专为书写入党申请书而准备的。以前,她总觉得自己离党员的标准还很远很远,这次,她想在成功捐献的第一时刻,表达自己的入党意愿。在正式采集前的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慰问表彰仪式上,市红十字会副巡视员、志愿服务部部长滕桂香向王颖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和奖章,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向王颖表达了感谢。

据悉,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华山医院有着良好传统。我国首例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1996年8月在华山医院完成。华山首例医务人员造血干细胞捐献是2005年2月,当时年仅18岁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陈莉在华山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骨髓库建库以来最小的捐献者,现在,陈莉已是华山超声医学科医生了;2008年3月,华山药剂科郭燕萍药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011年12月,华山PET中心黄喆慜医生成为华山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3人;2015年3月,华山医院基地学员袁杰医生献出的造血干细胞,为河北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希望,她也是华山医院第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6年8月29日,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陈轶坚医生在华山医院顺利完成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华山医院第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参考资料